宗教知識(文章)

《大學》第一句解,剛好中日兩本《大學》   2020   梁公隼
收藏書籍,叫「軟收藏」。我家中的古籍大部份都是長輩送的。我把它們放存在樟木盒子中,防蟲防濕。大本的《大學》是日本江户時代貴族讀本,小本的是清代民間讀本。自隋代始,日本把《大學》請回本土,發現是好東西,一千多年不斷學習,出漢學家無數。
《大學》開章第一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是為學的目標, 讀書和活動只是手段,如求學、做人不是以此作目標,便不是在做大學問,而是做小學。「小學」是一種知識,考據、訓詁、音韻、辭章、方技等,留意「文句」多於「大義」。但小學,仍不簡單,它是基礎。現在的學校,連「小學」也無了。
大學問,一定是内發的心學,不向外求,所以叫「明明德」。「明」即光耀、煥發,動詞。「明德」即光明之德 ,這種「明德」是人之天性,有自身光明之特質,包含一切智慧、一切德性,不須外界導入、認證, 而須自加煥發它, 就恰如佛家講的「自性」,本生本有,能自信自求,見聞思修,便直達聖域,那是普廣的高尚教育。所以儒家先聖,其所悟道理,通達宇宙天地。
「德」就是「道」應在人的心中的名相,化出就是「言、行」。即具備明德後的人,才能「新民」,即教化百姓、領導民眾、革新風氣, 否則就是混蛋,即偽君子,心中無德,為己謀利,不能作領袖。所以,中國文化中,政治不重能力及知識為首,要以道德為首,有能力和知識的人,如無品德,如未開悟,他們會害到人。如古代大禹治水,他做到腳見骨、忘家忘己,在行為上真的做到了,才能被推為領袖。即使後世家天下政權,仍離不開以德治世的大主流。所以封建社會,它的軟體就是道德。中國社會,不會流行民主制。古人知道,這種制度,容易混亂社會,造成聰明人騙人之狀況,所以領袖「授命於天」,用人「任人以賢」。李敖在世時,曾説:「民主制度,只是一群較聰明的混蛋,用手段去欺騙蠢人,以為選到最好,卻選來選去,都是混蛋!」這是看得很透! 所以羅馬之亡,柏拉圖也看清了民主的假相。
周星馳《鹿鼎記》中, 天地會的劉松仁坦白對他説:「反政府,一定要利用蠢人,還要用宗教形式去迷住那些蠢人,令他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對的。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上位!反清復明,只是口號,用來欺騙蠢人的,目的是要搶回錢和女人。聰明人自有聰明的做法,只可說給自己人知道。」幾乎説穿了近年之況。宗教謀政治、政客誤導人。可是,原來政治不需政客,而要政治家和政策;政治家需要品德而非手段。那就慘了。為甚麼?腳板枉刺了血字,血也白流了。所以讀通古書,是何等重要。第一利,不被人騙。
《大學》開章第二句:「在止於至善」,甚麼叫「至善」呢?首先要知道甚麼叫「善」,例如五常-仁、義、禮、智、信,為大網。只是「仁」一項,就是慈孝心、愛心、同理心,對上敬誠,對萬物珍愛,不毁不傷,而成人之美,欣賞讚歎,故心滿歡喜。以「仁」再行四維八德,「善」即顯現。有了「善」,便有「不善」,即不仁、不義、無禮、反智、無信。「善」能別是非。但再上一層,「至善」,便泯是非,不見自善,不見人惡,只有一心一相,優入聖域,而聖人也如是看人。(所以,中國文化中,不喜歡干涉人的政治政體,如匈奴喜歡選舉酋長大汗、土司喜歡母系族長制,中國不會要他跟我一樣,因為易經教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各地方自有文化風俗。) 而達到「至善」,在一「止」字!甚麼叫「止」呢?就是定功!對妄心的定止力,即非禮勿為,收視反聽,一心不動,如《中庸》說的「誠」,《大學》第二功夫就要「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一步一步,如累積分,如登寶殿。一句《大學》,已備極深之理。聖人之教,不分賢愚,不弄聰明,不會騙人;只是人如自以為聰明,把西洋的東西弄來,以為勝於中土,那就無道而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