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識(文章)
《說玉蟬》 2018 公隼
玉蟬,是古人非常喜歡雕的題材,可是買玉蟬要小心分類,因它分 生和死 的用法。大概玉蟬有三類:
(一) 含蟬,是漢代最流行給死者含在咀內,表示再生之義,即肉身雖滅而精神轉化昇華。含蟬,亦能守護屍骨,所以是葬玉,含蟬是「無穿孔」的,切勿向古董商買死人玉掛在心口,因有死氣陰氣,傷及生人經脈,佩玉一定要新的。除非放在骨灰陪葬。放在骨灰或死者旁陪葬只有「蟬形」和「蓮蓬形」的合適,不能太大。「蟬」與「蓮蓬」以表轉化與辭世安息。
⋯⋯(二) 佩蟬,是漢代始而宋代最流行的,佩蟬是「有穿孔」的,是生人佩戴在心口的飾物,以示高潔、吸風飲露。自漢代太史公以「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來形容君子 屈原,後世趨慕品行清高者,都曰蟬風。衣服與宣紙之透亮者,都稱蟬衣。
(三) 帽蟬,是生人戴在頭巾或帽上的,現在服飾改變,已不流行了。
其實我們見的蟬,不是上一年或立即交配生的,而是要蟬母產卵在泥土中7至17年,蘊釀力量,才能孵化成蟲爬上樹嗚叫的!就如文人,要先讀書明理,修身齊家,不急騖於功名利祿,要「蘊釀」一長時期,變化了自己心性氣貨質,之後才出山嗚叫,即寫文、揚聲,這種聲才會真、清、純、潔。現世很多文人,只讀些學位,沒有傳統的洗煉磨礪,不能忍耐,長喜急急表現自我,那就是「蟋蟀」文化,與蟬之清遠,不可比擬。
明了此,就知《史記》此巨著為何會用「蟬」來比喻 屈原了。屈子之時代甚麼文人也有:「固眾芳之所在」,但他有甚麼不同呢?就是:「得此內美兮重之以脩能」;其他文人有甚麼相同呢?就是:「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淘淵明和蘇東坡,對屈原高潔之清操可謂敬仰至極,辭意間每有緬懷之句。李義山更賦「蟬」為詩,云:「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離騷》說的「重之以脩能」就是蟬久藏自蘊的最大注腳。重甚麼呢?修甚麼呢?目的方向一錯,便去不到屈子、東坡之途,而是蔡京、嚴嵩的「賈雨村」式能謀功名心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