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識(文章)

《教育中有「道業」》  梁公隼  2018


教育中有「道業」,與「學術、知識」不同,未來真辦教育者須提升之,不宜只建學校,純授知識。古聖人講教育之網領,必推《易經‧蒙卦》、《禮記‧學記》,以及《尚書》君臣、長輩後輩之間對答的內容,它們為後世揭示出師道、教學心態、受教原因、教育過程的心法。

先師伯 列航飛,辦學六十年,他曾引其師 錢穆論教學,列老先生大概說:「老師為之職業,自有妍媸,好壞就在於用兩個標準去評他:一為『術業』,二為『課業』。『術業』就是此老師之學問基礎、有沒有高深技術、獨門專長,可教授給人。即文史的,你要精於本行,通於識辨,而且能有作品,表達到自己的水平,堪如木匠能刻木藝以示於人,否則人人也只是鋸木,便不成器了;木匠之上,是藝術家,此種『術業』之師,更少,而達於精神層次。所以,教育之基要有『職業訓練』,再上便要求『精神道德』,這就叫『道業』,道業是建築在『術業』之上的。師只有術,則如世上只有木匠粗工,欠了精神;如師於術(學問知識) 也達不到,則木不成器,家不成室了。有了『術業』做陰,還要『課業』做陽。甚麼叫『課業』呢?就是表達技巧、教學方法、溝通能力、攝注能力、交流能力、課堂管理、課程編排、批改技術等了。一句話,即怎樣好好的傳授給人。有些老師和學者,他們『術業』很好,但『課業』不足或一塌糊塗,這就令學生永遠學習不到老師的東西,原因只一:不孚。只有他自己說話,導送不到東西到他人的心。即學生永遠傻傻的做追隨者和聽眾,現代許多老師是此。另一方面,一些老師的『課業』很好,但『術業』欠佳,也相當普遍。如一些老師很會包裝講課內容,衣服容飾精美,但沒有高深內容,空空洞洞,或如一些補習社要如青樓穿戴,登相片在牆,供人點用,投消費者所好,這樣就『自屈其道』,師道不會存在。只要放下身段,反躬自省力學,仍有救藥。教師是要『術業』和『課業』共存,如太極陰陽,他便是好老師。」

列老先生引錢穆講到「道業」,其實「術業」和「課業」就是太極雙魚,「道業」就是雙魚中的兩點──陽明、厥陰。所謂「火從水生,妙合而出」,「道業」是教育的最高目標,也是「術業」和「課業」的更上一層樓。「道業」因何產生?這不能不明「道」。先要明《易經》,孔子解釋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我們作人,「仁與義」,就是守人道的綱領,即怎正確地做人。用現代語,「仁」所涉的範疇,大凡:孝順、關懷、博愛、同情、同理、施捨、幫助、謙虛、禮讓、成全人、欣賞人、尊重人、和合人,乃至合和天地宇宙萬物……通通柔性的美德都統作「仁」,你說以上可以不算作教育的內容嗎?無奈地,現代教育,偏偏側重「術業」及當中的「職業訓練」,沒有教下一代「人道」、怎做人。而剛性的美德,稱「義」,用現代語,所涉的範疇,大凡:忠心、正確、合宜、正義、守規、守法、守信、廉恥、毅力、耐性、貞誠、堅忍、明是非、斷誘惑、堅志向、持之以恆……通通統合作「義」。「仁義」就是陰陽,陰陽就是天理,這是中國古聖人用簡單詞彙概括一切道德名相之教育傳統,而以儒家承傳此教育為大宗,大宗即教育做人的主脈。中國本土,乃至世界上也有其他教育,為何獨謂儒家傳統教育為大宗?因為,儒家傳統不是宗教神權教育,而是一種理性的人文文化。人類透過幾千年的歷史證明,神權宗教教育固好,而它因神道設教,若「創造論」及「本體論」不同,終會在「應用」上產生歧見及武力紛爭。四大文明古國,三者均不傳於後,三者只遺留宗教、三者均亡於宗教紛爭。只有中國文明文字尚存,而文明不是宗教。一切宗教入中國,都被包容起來,融入中華文明之體,這個「漢化」過程,就是《論語》講的「入於中國則中國之」,即長城只是皮,皮破了,血流動運化之,就如中醫云「中氣旋轉」,這個「中氣」就是中華文明從 伏羲氏始,至 軒轅黃帝統天下九州,由《易》中得到的治國治人治心的智慧,由 孔子統整出來的傳統教育;其離不開五常仁義禮智信,由天地宇宙的陰陽四時、五斗三垣運作的「自然性」中,透過象數落到人倫關係的「社會性」中,此天人相應的過程,中華文明全不用宗教神話表達,而用《易》的符號、數字表達:太極兩儀四象、河圖洛書,從無字之象數再成有字的經典 (如現代電腦、電訊、工業、數碼,也用數字打出形狀和顯示道理意念),隨著科學愈進步,愈見《易》理不違反之而契合物理,如星系引力、基因扭旋、細胞分裂等,都不悖之,當世界各宗教創世神話都被科學否定時,《易》理仍屹立不倒。而中國古聖人不止合科學物理,更明白科學物理之自然性完全是重疊著人心、人體和人倫的,此種天人相應之理之發現,只有中華文明能發揮之,而以象數得到天理。所以,中國古人是最早用數字以代意的,意成數、數成象、象成辭、辭成理,得到理,你才叫完成教育。所以古代即使有盤古、女媧等神話,中國人不當是教育及文化的主流,而以道德、人文教育為主流。所以神道設教宗教,在中國文化中沒有大市場,但能包容信受之。一切宗教之云天、神、真、聖、佛之教育,都契合儒家思想。

道家與大乘佛法,因最契合《易》理,講到心性、天理,「清靜」、「寂一」、「氣化」、「空無」、「圓頓」,全契合「絜靜精微」、「五常倫理」,而且道家與大乘,沒有神話式創造論,不違反《易》宇宙本體論,所以與儒家思想能融和貫通,一拍即合。不明不信者,只是智力未通。故南懷瑾亦云:「儒道佛三家,唐宋以後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佛家講明心見性,儒家叫存心養性,道家叫修心煉性,所以心性問題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前云中國傳統教育中,老師應承有的「道業」,就是儒家的仁義等五常倫理教育,乃至釋道之心性內容。雖云中國上古不傳宗教於後,其實《易》理都是一種宗教,而古人就叫 王教,即 古聖人教育!

古聖人教育,有儒家的四書作入門,再可進窺經典之域。四書之前,就是蒙學。而儒家修得好,道與釋,你才會有碩基而上,否則空談。當世,就是要重弘儒家思想,重建倫理道德,中華文明才會全面復興,復興就要靠有「道」之師,而非學術、技術之師。所以,一旦仍沿用西式大學、小學教育、寫論文方式訓練中國人,絕對不會出現中華文明,這個要清清楚楚明白,中華古文明人不是由西方文明遺產訓練出來的。

十二省共推尊傳統教育法
我的家族,由宋代始,出了三位進士、一位狀元,子孫全部是文人兼農民身份。你未讀好書,藏在民間,如《蒙》卦二爻居田位,你智力德能有長,二、五相交,上升為輔臣,這就是修身而為國之教育。所以古代人普遍知道,書齋老師,會考科舉,一登即成大人,輔助君王治國,即老師、教育者在中華文化的傳統,位置很高,他的擢動性很高,他們是「輔助王教」,所以,《書經》云:「念終始典於學」、《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易大象》云:「君子以經綸。」無奈,現代教師,地位卑微至極,甚至成為一種商業品,則王教何存?

我以前不明經典,初中時看見班主任之辛勞卑微,心想:若我他日做老師,真人生之至慘、一生之被愚弄。恰巧,我從小便喜文史宗哲,受長輩教育,剛與現代西式的教育內容不齊致相同,但並修之。而至2003年沙士期間,百業蕭條,只有教師尚有出路,我便由編輯改行為教師,踏上艱辛之途。因我初不明人事及「術業」與「課業」之平衡,屢屢招「術業」不足之同事所忌及以「課業」攻擊之,所以常有「屈賈誼於長沙」之感,作事未發全力,因做甚麼都會被讒被貶損。幾年後,寫成《述懷賦》,用隔句雙韻駢體為序,騷體為賦,以抒襟懷。約在2006或07年左右,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找了香港56間Band1中學中文老師共數百人,共同教一內容並錄像,那時同事很畏懼,因為要公開,教不好會失禮被笑,甚至掉了工作。而我最地位卑微,被推出來示範,結果,56間Band1中學的數百老師,選了我作最佳中文教育課堂。

之後,我轉了另一學校任教,是2009或10年,已任較高職位。那年香港教育局,與中國內地教育部門合作做交流計劃。中國最多中小學的十二個省,每省選出一個頂尖中文科代表老師,來香港駐校半年,與香港老師共事共教,可謂猛龍過江;而香港則選十二間Band1中學,中選十二位老師,拍製普通話教中文教學課堂,供中國十二省代表老師評選及指導。這個計劃,真的嚇壞人,壓力極大。同樣,當年亦推給我做。我心想,中國大陸的教育,肯定嚴肅、規條性大於香港,香港靈活性大但中文科必遜於大陸,而兩者共通點,就是均為現代西式教學法,我若沿此,必不及而受諸多批評。於是,索性就用最老最土的書齋式教法,在半年內,教一班中一學生,立詩意,畫圖畫、做新詩,再化成文言句,再縮成古詩,中途要高聲誦唐詩、學選好的《文心雕龍》做評自己作品的尺。到最後一天,氣氛森嚴,課室中集合了十二省代表、校長、科主任及三位老師、三位政府教育官員,因為小班才夠坐位。我順暢地表面用西式技巧,實之前全是舊基礎,隨便設一題目,學生也能作到詩出來,且用《文心雕龍》之義瘠辭肥來評那裡好壞,令觀看者大吃一驚。後來,十二省代表選了此課堂是香港最好的教育法,全未見過,深表讚嘆。我心想,其實就是老祖宗的東西了,香港根本無此教育法及理念。他們走後,又變回玩和考試求分數了。後來,香港的幾位教育官員,反批評我評論新文學觀點不正確,不能進入教育局,所以便相睽而散,反正我不喜做官,香港的教育官員受西式教育,胸襟見識,比中國的還要窄、還要執,只有西洋學位。

之後,我亦因事離開教育界,投身宗教,原來人,敬畏信受「道長」的話,不信「老師」的話。可能神道設教,就是文人的退路,想起張良和陶弘景,本身都是儒生,終修道去了。所以現在人們有禮的,都稱我做「梁老師」,不是拜我為師,而是稱我的原來職業。

未來,我可能由宗教,又投身回教育,去深山教授國學,真正的國學,全無一點西化。學生要用毛筆、要學詩詞歌賦、經史子集;從古文觀止到群書治要。學生聽聞至低要背誦到全本論語或孟子,才可入學,不可用手機及不看電視電影,基本上和我一樣,真是非常有清福者,他才可來到此境。希望未來,會有一些古人,重現中國。

讀書人要志心聖賢之道,將睿智明於天理,將名利放於浮雲,求真之學問,以省己照人,一旦少有明機,應保節養正,力學不斷,期將先聖之道,披宣天下,使萬世得利,此即為盡孝於祖宗,而存忠於家國矣。孟子曰「世臣」,即能傳承先聖傳統的中國人了,真中國人愈多,偉大之中華文化必復。

 

 

最新消息

供聖燈安排(2024甲辰年)

(燈位已滿,燈牌放在仙佛壇前的仙鶴燈旁的寳臺上,不會獨立掛一盞。)
如郵寄或電郵方式遞交,請填寫表格,善款則可以現金、支票或自動轉賬方式遞交。

 

 

(布施功德募捐表)

sdf派發聖水派發聖水派發聖水派發聖水派發聖水派發聖水派發聖水派發聖水
 

 


十一月份活動如下:
11月09日 星期六 14:00-16:00 《觀音-大悲懺》(需登記)
11月09日 16:00-17:00 派發聖水
11月16日 星期六 14:00-16:00 《易元課誦 - 文昌大洞仙經》(需登記)
11月16日 16:00-17:00 派發聖水
11月30日 星期六 17:00-19:00 《威斗懺》(禮斗)(需登記)

11月30日 19:00-20:00 派發聖水

文化講座 (暫停)

 

 

 

詳情請留意 本觀活動時間表

***如活動前2小時八號風球或黑雨,則該項活動取消***

 

 

 

梁公隼講道:《道教如何修行》

大悲懺 - 懺悔文